期貨咨詢問答
咨詢是否可以跟著指導老師做期貨
問:前段時間在網絡論壇上看到有人發帖子,說跟他們公司的指導老師做期貨,可以賺大錢,我可以參與嗎?
答:根據國家規定,只有通過中國證監會批準設立的期貨經營機構,才能進行期貨交易。期貨經營機構在從事經紀業務時,要按規定主動向投資者提示期貨交易風險,并不得向客戶作獲利保證,不得與客戶約定分享利益或共擔風險。建議投資者在參與期貨交易前,先確認該公司是否具備期貨業務資質及交易的是否為合法期貨品種,再謹慎選擇是否參與。
期貨交易風險很大,不可能穩賺不賠。近來,有些不法分子通過QQ、網絡論壇等發布信息,說期貨交易“投資小、收益大”,只要跟著“老師”做,就可“一個月收益翻番”,這是在騙取投資者錢財,請投資者一定要當心。不法分子往往利用投資者“一夜暴富”的心理,通過夸大宣傳,吸引投資者參與非法期貨交易。投資者如果想要參與期貨交易,首先應當對期貨交易相關的基本知識和業務規則有所了解,然后通過合法的期貨公司交易在合法期貨交易所上市的期貨品種。
(來源:中國證監會網站)
如何選擇合法的股票、期貨經營機構
問:我想做些股票或期貨方面的投資,應該通過哪些機構去做?可以從什么渠道了解這些機構不是騙子公司?
答:投資者如果想要進行股票或期貨投資,應當選擇合法的證券公司或期貨公司,在進行必要的風險評估后,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項目或投資品種。這些合法證券公司或期貨公司的信息,投資者可以登錄中國證監會(www.csrc.gov.cn)或中國證券業協會(www.sac.net)、中國期貨業協會(www.cfachina.org)網站進行資質查詢。其中,中國證券業協會和中國期貨業協會網站對合法機構的信息公示中,還會對公司的官方網站進行列示,投資者在下載交易軟件或瀏覽合法機構的網頁信息時,也應當通過登錄官方網站進行,以防被釣魚網站或其他非法網站造成信息泄露、密碼盜取、上當受騙等損失。
(來源:中國證監會網站)
咨詢能否參與股票或期貨配資業務
問:最近經常看到提供炒股或炒期貨資金的配資廣告,聲稱投入1萬元便可使用5-10萬元進行股票投資或期貨交易,做到以小資金獲取大收益,我能參與么?
答:根據《證券法》、《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的規定,證券公司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后方可經營融資融券業務;按照中國證監會規定,期貨公司及其從業人員不得從事配資業務,也不得以任何方式參與配資業務。
股票和期貨是高風險金融產品,投資者進行股票投資或期貨交易,應當通過依法設立的證券公司或期貨公司進行。投資者務必保持理性心態,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始終將風險控制在自己可承受范圍內,慎重參與社會上的配資業務,以免上當受騙或造成自己難以承受的損失。
(來源:中國證監會網站)
【中國證券報】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構建現代金融體系
構建現代金融體系成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業內人士認為,監管政策正進一步推動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預計今年金融體制改革將進一步深化,金融監管協調將進一步優化,金融結構調整或有更多政策引導。
金融創新不能脫離實體經濟
過去五年,我國金融業發展取得巨大成績,不僅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后的嚴峻挑戰,為宏觀經濟平穩運行保駕護航,也牢牢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金融業也面臨一些問題,如資金“脫實向虛”,金融業與實體經濟供需失衡、循環不暢;融資體系仍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比重依然偏低;金融風險隱患增加等。這些都呼喚現代金融體系的成型。
“現代金融概念的提出,與現代化經濟體系前后映照、互通聲氣。”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李揚認為,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基本導向是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的首要因素。“在具體的金融實踐中,國家一切金融活動、金融創新、金融發展,都以實體經濟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保證服務實體經濟的承諾落到實處。”李揚說,今后金融要堅持惠民導向,為有真實金融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現代金融體系要明確定位于服務實體經濟,不能脫離實體經濟的需要。同時,現代金融體系要適應經濟發展,符合中國特色,既要解決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又不能簡單采取“拿來主義”。現代金融體系要強調創新,通過服務模式和技術的創新,適應經濟需要、客戶需求和政策導向。
李揚表示,金融創新不能偏離實體經濟需要,要服務現代經濟體系建設,不能搞規避監管的創新,尤其要防止龐氏騙局;要完善中長期融資制度,滿足公益性產業和基礎設施融資;建立普惠金融體系,支持小微企業、“三農”和扶貧事業,要開發更多滿足群眾醫療、養老等方面需求的金融產品;適應創新型產業和中小微企業特點,開發適應性強的金融產品支持“雙創”;針對儲蓄率高、投資渠道狹窄的問題,豐富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針對企業負債率高、資金來源單一和地方政府融資渠道不暢的情況,開展金融創新。
發展直接融資 優化金融結構
完善金融結構是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內容。總體看,我國金融結構尚不完善,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實體經濟不匹配,需要進一步優化。
李揚表示,對于當前及今后的中國金融業而言,最重要的結構有兩個,一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相互協調、彼此配合的結構。二是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合理分工,聯動互補,協調發展的結構。四類金融長期并存,彼此間合理分工、聯動互補、協調發展,將成為我國未來金融業的常態。可以說,如今中國金融業出現的問題,特別是那些“脫實向虛”的不當趨向,都與此前過度強調金融的商業性有關。
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優化金融結構首先要優化融資結構,最重要的是要建設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協調發展的金融市場體系,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發展股權融資。應該大力發展長期資金融資機制,特別是權益性資金融資機制。
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看來,優化金融結構必須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風險防控能力。金融市場上最重要的價格,一是利率,二是匯率,要繼續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同時,要進一步加強監管改革、補齊監管短板。
堅持市場化法治化 加強有效監管
“加強監管是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的必要一環,沒有有效的監管,現代金融體系難以形成。”連平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的監管主要是機構監管,將來出臺相關的政策要從金融業務的功能性質來區分監管主體,形成新的金融監管體制,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
連平建議,在新的金融監管體制下,金融業內各行業的發展職責,建議由銀行業協會、證券業協會和保險業協會等來承擔。各協會的功能應該拓展并逐步做實,擔當起行業發展的職能,將行業協會的作用和功能加以充實完善,使之成為新體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既要將行業協會打造成真正的自律組織,配合監管政策落地,又要將行業發展規劃的功能賦予協會,以促進行業自主、理性地發展。
李揚表示,加強監管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已經成為金融界共識。但需要指出的是,經濟發展所需的有效監管,應當是“好的監管”,是不妨礙市場運行的監管,其主旨在于確定一個合理的運行框架,使得所有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活動有章可循。“這樣一種監管,應能讓實體經濟、讓金融業、讓市場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利益。”李揚說,就此而論,在與金融業發展有關的各方面之間建立一個內洽的不矛盾的監管架構,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轉自中期協網站